据说,当年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卖画,一盐商愿出重金购买,郑板桥不屑与铜臭为伍,拒金不卖。这个盐商后得知郑板桥嗜吃狗肉,遂收买专人送上一钵狗肉换画,竟然得手。后人对此作诗戏谑说:“不爱重金爱狗肉,尤物诱得明人昏。”
一钵狗肉不值几个钱,却发挥了比重金大得多的魔力,使“难得湖涂”实际上并不糊涂的郑板桥真的糊涂了一回。何故?嗜好作怪。“尤物诱得明人昏”,多么耐人寻味!
古往今来,不知多少明白人被“尤物”“诱昏”。远的不说,单就现实而言,“尤物诱得明人昏”的事例就有不少。就拿那些违法乱纪的党员领导干部来说,其中除极少数人明目张胆地索贿受贿外,相当一部分人“落马”、“中箭”是因为被“尤物”“诱昏”所致。他们对人家送上门来的金钱、贵重礼品等原是有警觉之心的,但令人遗憾的是,这些人却有“不爱重金爱狗肉”的弱点,一些“高明”的行贿者一当使出那位盐商般的手段,这些人便失去防范心理,在不知不觉中“上当受骗”。
要论嗜好,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。有的嗜酒如命,有的嗜烟成瘾,有的对收藏古物十分投入,如此等等。嗜酒的人见到好酒便眼睛发亮,嗜烟的人见到好烟便感觉兴奋,喜好收藏古物的人见到一件古物便产生浓厚的兴趣。这些嗜好本来并不是“尤物”,它们变成“尤物”是因为在嗜好面前不能自持,于是给了人家可乘之机。郑板桥要不是好狗肉,盐商怎能骗去其画?
正是某些人拥有的嗜好,给另外一些人提供了展现“聪明才智”的机会。眼下,不少行贿者把行贿当一门“学问”。这门“学问”做得好的成功“秘诀”不外乎顺应了被贿者的嗜好,让被贿者在受贿时感觉不到自己是在受贿,是在违法乱纪,是在“上当受骗”。不少“交易”就是以“嗜好”为桥梁和纽带完成的。
这里需要强调的是,自己“上当受骗”,行贿者的“聪明”固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,但归根结底是自身的主观世界未改造好。一个党员干部要想让自己的嗜好不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,关键是保持清醒,让行贿者的“聪明”这个外因不能通过嗜好而起作用。《史记》载,春秋时,鲁国宰相公孙休特别嗜鱼,有人投其所好送鱼来,他不接受,送鱼人问:“先生爱吃鱼,为什么不接受呢?”公孙休答:“现在我当宰相,靠薪俸可以买鱼吃。如果我因接受你送的鱼而被免职,谁又给我送鱼呢?”当然,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,要让嗜好的东西不变成“尤物”,根本的是牢记宗旨,用权不利己。